阿里山塔塔加 April 25, 2005 那天,就這樣從嘉義上了阿里山繞過新中橫回台中,一日遊..... 問我累不累?? 一點也不,樂在其中的是移動的過程及以機率運算的人事物....... Read more
我在伊朗長大..... April 06, 2005 最近看了這本書,也許是許多的事件的聯合效應, 引起我許多的想法...... 其實早該寫了,但不知為什麼寫不出來, 經過公視記錄觀點的“62年與6200哩之間“, 經過326,經過媒體喧譁的八卦新聞,經過破冰團, 經過教宗過世..終於............ Marjane Satrapi(瑪贊莎塔碧)是本書的作者, 她從小在依朗的Rasht長大, 藉由當時年紀小的角度來陳述 身邊周遭認識的人在自己當時社會環境中的故事, 簡單的線條色塊卻把喜、怒、哀、樂,表達的淋漓盡致, 印象最深刻的是安息日這一篇, 當導彈摧毀BABA-LEVY的房子時(作者父母的朋友), 作者看到一隻綠寶石手鐲,那是NEDA(作者玩伴)的, 是她姑姑送給她的14歲生日禮物, 但是.....在一堆殘破的屋瓦底下, 卻發現手鐲依然連在............................................ 戰爭是殘酷的,這對年紀稚嫩的心靈產生了多少震撼∼∼∼ “62年與6200哩之間“是張文馨記錄阿媽的故事, 剛開始只是被她外國腔中文所吸引, 仔細看被中間某些片段用FILM拍攝的畫面引起興趣, 最後才發現這是跟台灣政治歷史有關的記錄... 每次提起228時,不知道每個人想到的是什麼, 我想很多人跟我一樣,只是知道那是一次死傷眾多的歷史, 就算看到了當時照片,也沒有太多感受..... 更何況,那都是多久的事了......... 但是,那些都是台灣走過的痕跡啊∼∼ 現在的人多幸福,多少人為台灣歷史留下記錄, 隨手一翻就可以找到資料,各種觀點還可以任君挑選.... 我只是覺得這些東西應該或多或少去了解它, 就像“我在伊朗長大“作者說得一樣, 「不希望人們忘記那些為了捍衛自由而在獄中失去的性命、 在戰爭中喪生、在各種暴政統治下遭受折磨, 或被迫離開親人和祖國的伊朗人。人可以原諒,但不應該忘記。」 也許這篇寫的沒頭沒尾的, 複雜的情緒加上近日的計畫也顯得心思煩躁, 我想是因為這2本書加上一部透過外國人眼光 輕描淡寫卻富有意義的片子使然, 如果不介意的話,也許你也可以把這2項元素加加看.......... 有關“62年與6200哩之間“請至 公視記錄觀點 http://www.pts.org.tw/~view...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