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don't know why Google still keeps blogspot alive, but no doubt, I'll keep being fabulous 💃
「我在墾丁*天氣晴」這部電視劇讓我有一些感動,不只是在自己身上逐漸消失的熱血青春,還包括南台灣的天氣、景色、氛圍,還有故事、拍攝技巧與手法,雖然我仍定位它為偶像劇,不過,角色演出只要與劇情對味,還是很容易看到故事本身的張力,而不會只剩下單純賣弄明星魅力的所謂「偶像劇」。 導演鈕承澤認為墾丁是一個具有「療傷」能量的地方,強大的土地力量,讓人身心舒暢,還稱之為「療傷者的天堂」。是阿,姑且不論需不需要療傷,陽光、沙灘、藍天、海洋,就足以讓人卸下疲憊,暫時拋開煩人的事。記得專科畢製壓力大時,就是跟室友騎機車去墾丁海邊,租個陽傘睡一整個下午,等到夕陽西下,再慢慢騎回斗六,每每都依依不捨,直嚷著不想回去。那是對於墾丁最美好的印象。後來也曾獨自一個人去墾丁待了一個禮拜,一個人漫無目的的吃飯、跟陌生人聊天、看著路人來來往往,感到孤單與寂寞,卻也讓隱埋灰塵底下的雙眼,看見不同以往亮度的心。這是只有自然景色、人與情感所描述的墾丁。 另一個由經濟活動建構起來的墾丁,是假日夜晚燈火喧嘩像極觀光夜市的大街,是移植於外國飲食、建築、音樂的異國文化,是林立的五星級飯店,是幾近爆炸數量的遊客所造成自然景觀傷害。為了促進觀光消費,當地時常舉辦活動吸引大量人潮,再加上獨特地理環境原本就讓不少旅客慕名而來。為了這龐大的商機,陸地上民宿一間一間的開,財團進駐把公有的沙灘塑造成付費享受的特權,海底裡保育類珊瑚礁隨著在水裡呼吸的人類越來越多而逐漸消失,觀光人潮帶來了讓人眼紅的經濟效益,卻也留下了難以計算的復癒成本,看似繁榮發展的背後,是不斷地超限使用自然資源所成立,更別說在國家公園裡還存在了一座核能發電廠。 在經濟發展的角度裡,談到所謂的永續發展與跨代公平,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會議對永續發展的定義為『需滿足現代人類世代的需求,而不影響未來世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引自連結) 。指的就是,我們這一代為了看得見的利益無止盡的開發,事實上是由下一世代的環境裡預支而來,未來他們必須付出更大的成本去支付我們現今所賺取的利益與便利。在永續的概念裡,強調的是土地倫理,是有節制性的開發,是要清楚開發之後環境的傷害與復育評估,這個評估在現今通常都會得到一個片面的數字,政府為了「說服」民眾的安全數據,但負面的數據呢?隱藏危險的數據呢?這些都被隱藏起來。 以核電廠的例子來說,雖然台電一再的保證核能發電安全無虞,但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