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Posts

A little thought on AI

For more hands-on articles, please visit my new home of writing at 👉 vocus . In the evolving landscape of AI and 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 the ability to synthesise diverse pieces of knowledge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rucial. It's no longer just about the information one accumulates but about grasping the underlying concepts that thread this information together into a cohesive, innovative framework.  A pivotal factor here is an individual's comprehension of 'connector words' or key concepts that bridge various domains of knowledge, facilitating groundbreaking insights and developments. In this scenario, learning skills are becoming more vital than ever before. It heralds an opportune moment to carve out one's niche in the AI-dominated future, a time to decide the role one wishes to play in this unfolding narrative.  Do you aspire to be a visionary, harnessing AI's potential to catapult humanity to uncharted territories, perhaps even fostering space colo

從「我在墾丁天氣晴」開始

「我在墾丁*天氣晴」這部電視劇讓我有一些感動,不只是在自己身上逐漸消失的熱血青春,還包括南台灣的天氣、景色、氛圍,還有故事、拍攝技巧與手法,雖然我仍定位它為偶像劇,不過,角色演出只要與劇情對味,還是很容易看到故事本身的張力,而不會只剩下單純賣弄明星魅力的所謂「偶像劇」。 導演鈕承澤認為墾丁是一個具有「療傷」能量的地方,強大的土地力量,讓人身心舒暢,還稱之為「療傷者的天堂」。是阿,姑且不論需不需要療傷,陽光、沙灘、藍天、海洋,就足以讓人卸下疲憊,暫時拋開煩人的事。記得專科畢製壓力大時,就是跟室友騎機車去墾丁海邊,租個陽傘睡一整個下午,等到夕陽西下,再慢慢騎回斗六,每每都依依不捨,直嚷著不想回去。那是對於墾丁最美好的印象。後來也曾獨自一個人去墾丁待了一個禮拜,一個人漫無目的的吃飯、跟陌生人聊天、看著路人來來往往,感到孤單與寂寞,卻也讓隱埋灰塵底下的雙眼,看見不同以往亮度的心。這是只有自然景色、人與情感所描述的墾丁。 另一個由經濟活動建構起來的墾丁,是假日夜晚燈火喧嘩像極觀光夜市的大街,是移植於外國飲食、建築、音樂的異國文化,是林立的五星級飯店,是幾近爆炸數量的遊客所造成自然景觀傷害。為了促進觀光消費,當地時常舉辦活動吸引大量人潮,再加上獨特地理環境原本就讓不少旅客慕名而來。為了這龐大的商機,陸地上民宿一間一間的開,財團進駐把公有的沙灘塑造成付費享受的特權,海底裡保育類珊瑚礁隨著在水裡呼吸的人類越來越多而逐漸消失,觀光人潮帶來了讓人眼紅的經濟效益,卻也留下了難以計算的復癒成本,看似繁榮發展的背後,是不斷地超限使用自然資源所成立,更別說在國家公園裡還存在了一座核能發電廠。 在經濟發展的角度裡,談到所謂的永續發展與跨代公平,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會議對永續發展的定義為『需滿足現代人類世代的需求,而不影響未來世代滿足其需求的能力。』(引自連結) 。指的就是,我們這一代為了看得見的利益無止盡的開發,事實上是由下一世代的環境裡預支而來,未來他們必須付出更大的成本去支付我們現今所賺取的利益與便利。在永續的概念裡,強調的是土地倫理,是有節制性的開發,是要清楚開發之後環境的傷害與復育評估,這個評估在現今通常都會得到一個片面的數字,政府為了「說服」民眾的安全數據,但負面的數據呢?隱藏危險的數據呢?這些都被隱藏起來。 以核電廠的例子來說,雖然台電一再的保證核能發電安全無虞,但發電

環島路線紀錄

圖片來源: http://schools-wikipedia.org/images/129/12956.jpg.htm 9/12 Day1台中-嘉義 (台一線) 總計里程數 99.48Km 最高速度 32.7Km 平均時速 16.4Km 騎乘時間 6’02 14” 9/13 Day2嘉義-台南 (台一線) 總計里程數 67.31Km 最高速度 36.5Km 平均時速 16.8Km 騎乘時間 4’00 19” 9/14 Day3台南-枋寮 (台1接台17) 總計里程數 104.13Km 最高速度 38.0Km 平均時速 16.5Km 騎乘時間 6’15 42” 9/15 Day4枋寮-墾丁 (台1接台26) 總計里程數 58.61Km 最高速度 41.2Km 平均時速 18.1Km 騎乘時間 3’13 11” 9/16 Day5墾丁-金崙 (台26-200甲-200縣道-199甲-台9) 總計里程數 114.39Km 最高速度 46.2Km 平均時速 13.3Km 騎乘時間 8’32 47” 9/17 Day6金崙-池上 (台11接台九線) 總計里程數 92.39Km 最高速度 42.3Km 平均時速 14.7Km 騎乘時間 6’14 42” 9/18 Day7池上-花蓮 (台九線) 總計里程數 125.46Km 最高速度 45.0Km 平均時速 17.5Km 騎乘時間 7’08 03” 9/19 Day8花蓮-蘇澳新站(北迴線火車) 蘇澳新站-礁溪 (台九線) 總計里程數 47Km 最高速度 41.9Km 平均時速 14.4Km 騎乘時間 3’14 34” 9/20 Day9礁溪-淡水 (台九接台二) 總計里程數 139.36Km 最高速度 48.5Km 平均時速 16.8Km 騎乘時間 8’15 17” 9/21 Day10淡水-新竹 (台2接台15接台1) 總計里程數 91.97Km 最高速度 44.2Km 平均時速 17.6Km 騎乘時間 5’12 42” 9/22 Day11 新竹-大肚 (台1) 總計里程數 107.37Km 最高速度 44.8Km 平均時速 16.5Km 騎乘時間 6’27 57”

空心菜花

原來空心菜也會開花,而且長的也像牽牛花。 空心菜其實很好栽種, 只要一個小盆子,把根部留下來, 灑點水加些肥料,省錢又健康, 地瓜葉也可以如此炮製。

單車環島去

累積了好幾年的想法, 終於明天就要實行了, 以汗水紀念這最後一個暑假。

我們需要正向對話

經過梨山地區,路旁就會看到一面面抗議的布條, 主要是因為林務局將強制收回林班地, 這些果農將頓時失去主要的經濟支援, 前陣子看到深入的新聞報導, 這些山坡地原本都是當時政府"送給"(報導中用的語詞)退役的老榮民, 而老榮民年紀越大根本無法耕種, 於是大部分都將地轉賣給來山上工作的平地人, 這地究竟屬於誰?就是一個紛爭的開始, 然而強制執行的公權力又是否適當?, 當然這已不是最近的新聞。 再來看看最近爭擾不休蘇花高, 很明顯可以看見兩股勢力, 一派自居在地人支持興建蘇花高, 理由很簡單,就是長年來的交通以及經濟建設不便, 另一派則是由多數的一些菁英份子組成, 多數的外地人,還有某部分關心自家環境的在地人, 考慮到的是自然永續性問題,是一個在目前看不到所謂"傷害"的觀點, 也許在十幾二十年後,就會浮現出來, 有時候認真想想,當你我都是花蓮人, 圖的會是溫飽還是每天都會有小鳥從門前飛過的景象, 蘇花公路也真的是一條很危險的道路,走過的人應該都知道, 以生命安全的角度來看,難道它應該繼續留存嗎?這是在地人的觀點。 又或許,不走蘇花公路難道就應該建蘇花高? 雖然前往花蓮是那麼的花費時間, 但是也因為開發較緩慢, 少了人為破壞,自然環境條件相對的就會比較好, 每個人都想保護這塊台灣僅有的後花園, 如果花蓮就像西部平原一樣的開發, 雖然經濟發展相對活絡,但這樣的花蓮會剩下什麼?這又是外地人的觀點。 這些角度的思考都有其道理, 當然所謂的遠見,就必須經過時間的考驗, 對我來說,我們的社會需要的是正向的對話, 人民與人民的對話,而不是泛政治化與空談, 政府的角色應當是充分理解民意而做出傷害最小的判斷, 但目前實在看不到, 更別說那種在阿里山要砍光一整片樹林蓋五星級飯店的BOT案, 或是弱勢族群(司馬庫斯的原住民為了撿了颱風掉下的一棵櫸木蓋房子遭法律判決)許多值得省思的法案.... 相關資料: 阿里山BOT案 http://www.pts.org.tw/~web01/Mag/10.htm 司馬庫司櫸木事件後續 http://www.pts.org.tw/php/news/abori/main.php #

手工網版

最近準備一個考試,必須要作品集, 但是呢,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當然沒有想作花俏封面的心情與時間, 只想要簡單、低調的印上白色字, 但這個白色字的時間代價可不低, 尤其又沒有齊全的設備下, 其實網版印刷很不環保,印完後我還愧疚了好幾天呢... 一開始先把設計稿用雷射印表機印在透明片上, 印一層不夠黑,我是印了3張疊在一起, 但要對準,不然就會糊掉,不美, 再來塗滿感光乳劑在網版上(調配說明它都有寫), 場所稍微有一點光無所謂,但盡量在暗的地方進行是最好的, 再來就是要烘乾, 接著就是要進行曬版的工作了, 因為我沒有設備,所以就把玻璃桌拿來用, 燈光放在最下面,中間隔著玻璃, 再將透明片上壓著網版,最上面用重書壓著, 燈光是使用檯燈,6500K 23W,總共曬了45分鐘, 如果瓦數多一點,是不用花這麼久的,但一定要使用白光 接著把網版拿去沖水將感光乳劑洗掉, 設計稿黑色的區域因為被遮住了,所以沒有未被感光可用水沖掉, 留下透明的區域, 接著再烘乾、補版、再洗、再烘乾, 最後使用專用的刮具上顏料, 後來想想,真不知我到底是時間太多還是太少呢..... 這是放在最底下的檯燈,發現它無法照到網版的全部範圍, 所以就用了鋁箔紙來幫忙,效果很不錯,有烤肉的感覺..... 中間那層是玻璃,上面是網版,下面是燈光 玻璃面就是這樣囉 沖水 最後就直接看成品吧

展覽後續

之前展覽的作品, 主題是文化顯影,也是把之前做的一些客家的案子, 以論述的方式來表現。 文化歷史法(kulturhistorische methode),為傳播學派的理論方法, 傳播學派的學者們認為,只有獨一無二永不重複的現象才是歷史現象, 文化現象就是這樣的歷史現象。 他們認為文化一經創造發明出來,就不會再有同樣的創造與發明。 如果世界上有兩地文化現象有相似之處, 不是兩地文化現象有相似之處, 也不是兩地各自獨立發明的結果, 而是文化傳播的結果 (陳國強,2002) 。 處在媒體時代,文化以記憶中的美好形式被傳播, 設計得以藉由商品包裝與體驗內容承載客家文化元素, 也由作品顯影出客家文化在傳播過程中的歷史橋段。 手工割的字 作品之一 PATTERN 學弟妹的海報展.....